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比喻做事要留有余地。或喻为人狡猾,诡计多端。孟尝君田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长期担任齐国相国,门下食客多至三千余人。公元前295年,他想派人到他的采邑薛邑收债,一个门客冯谖要求担任这一工作。冯谖至薛后,宣称孟尝君下令将民间欠债全部废除,并当场烧掉所有债券。薛地老百姓对孟尝君非常感激,纷纷高呼万岁。一年后,齐湣王以孟尝君权势过大而免其相位,孟尝君只好回到薛邑。这时,薛邑百姓感孟尝君上年烧券废债之恩,扶老携幼,迎于路旁。冯谖对孟尝君说,狡猾的兔子要有三个窝,才能免于一死;您现在只有薛邑一处靠得住,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请允许我再给您凿两个窝。孟尝君便给他黄金五百金,车五十辆,让他游说魏国。魏昭王立即以原来的国相为上将军,腾出相位,遣使发币,邀请孟尝君到魏国就职。冯谖一方面预诫孟尝君固辞,同时,又有意将此事在齐国广为宣传。齐湣王听到后,极为害怕,只好以重礼请孟尝君重回齐国。这时,冯谖又替孟尝君出主意,要来齐国先王的祭器,在薛邑建立宗庙。一切完成后,冯谖告诉孟尝君说,三个窝都已挖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孟尝君担任齐国相国数十年,没有碰到一点儿灾难,都是冯谖替他出主意的缘故。

【出典】: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例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汝狡兔三窟,何归为?”


主谓 狡猾的兔子为自身安全设有三个藏身的洞穴。以便于躲避灾祸。比喻人为了安全,做了严密防范的准备。语本《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聊斋志异·邵九娘》:“汝~,何归为?”△贬义。多用于写人处事虚假而隐蔽方面。→金蝉脱壳 ↔老蚕作茧。也作“狡兔三穴”、“三窟狡兔”。


【典源】《战国策·齐策四》:“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博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今译】 齐宣王时,孟尝君为相。齐湣王即位后,对孟尝君说:“我不敢让先王的臣子还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邑薛地。当离薛地还有百里之远,百姓就扶老携幼地赶来夹道欢迎,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你以前烧毁债券为我买来仁义,我今天见到了。”冯谖说:“兔子有三个洞窟才免得一死,现在您只有一处安身之所,千万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为您再谋两处。”孟尝君就交给冯谖五十辆车,携金五百斤,往西到魏国去。冯谖对魏惠王说:“如今齐国将孟尝君放逐诸侯,哪个诸侯先迎聘他,哪个诸侯国就一定富足强盛。”于是魏惠王就空出相位,把原来的国相调任为上将军,派遣使者,携黄金千斤,驱一百辆车,前去聘请孟尝君。齐湣王得知,君臣惊恐,马上派太傅给孟尝君送去黄金千斤,驷车两辆,佩剑一柄,并写信谢罪,希望孟尝君返回治理国家。这时,冯谖又为孟尝君划策:“您乘此请求一部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冯谖回报说:“三处安身之所已经搞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避祸求安,多设藏身之所。

【典形】 狡兔计、狡兔求窟、狡兔三穴、狡穴、三窟、三穴、兔藏三窟、兔三窟、夷甫三窟、营三窟、兔窟三分、三窟兔、谋三窟、狡兔窟、狡兔无三窟、失三窟。

【示例】

〔狡兔计〕 清·孙淑《五日吊古》:“文从狡兔计,高枕乐未央。”

〔狡兔求窟〕 清·文廷式《广谪仙怨》:“相臣狡兔求窟,国论伤禽畏弦。”

〔狡兔三穴〕元·揭傒斯《和刘修撰十二辰诗》:“何须入穴求虎子,更学狡兔三穴为?”

〔狡穴〕 宋·范成大《次韵李子永雪中长句》:“犬骄鹰俊马蹄快,狡穴未尽须穷追。”

〔三窟〕 宋·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藏拙无三窟,谈禅剧七禽。”

〔三穴〕 唐·陈陶《悲哉行》:“狡兔有三穴,人生又何常。”

〔兔藏三窟〕 唐·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窟莫深忧。”

〔兔三窟〕宋·张元干《希道使君见遗古风》:“荣枯过眼海一沤,出处何心兔三窟。”

〔营三窟〕 宋·陆游《秋思》:“迂疏早不营三窟,流落今宁直一钱。”


【词语狡兔三窟】  成语:狡兔三窟汉语词典:狡兔三窟

猜你喜欢

  • 失匕箸

    同“失箸”。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词:“人间应失匕箸,此地独从容。”【词语失匕箸】   汉语大词典:失匕箸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雄伟险要的关塞。漫道:莫说,别说。而今:如今。迈步:跨开大步。从头越:从山头跨越过去。 别说雄关真像钢铁那样牢固,现在我们就迈开大步从它头上跨过去了。 形容革命者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 一举冲霄

    同“一鸣惊人”。元耶律楚材《和冲霄韵》:“一举冲霄知有日,垂天万里看鹏程。”

  • 星坼中台

    《晋书.文天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又《张华传》载:晋栋梁臣张华任司空时,中台星坼,其子张韪劝其告退,不听,后被赵王司马伦所杀,世人惋惜。后以“星坼中台

  • 冠髑髅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五:“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传说狐狸修炼至最后,必须取髑髅戴在头上,夜半三更拜北斗星,如不坠,则修炼化成了人。此为无稽之

  • 笔则笔,削则削

    笔:指记载。削:指删除。古代文字书于竹简,删改时要用刀刮去竹上的字。 记载的记载,删除的删除。 古时形容修改文字。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林

  • 仲宣独步

    《隋书.经籍志》:“唐歌虞咏,商颂、周雅,叙事缘情,纷纶相袭,自斯已降,其道弥繁。……平子艳发于东都,王粲独步于漳、滏。”王粲字仲宣,为汉末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诗赋表现出超凡拔俗的才情,故史家称其“独步

  • 游岱

    《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李善注引《援神契》:“太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按,太山,即泰山,一名岱宗。后因以“游岱”谓人死亡。明王世贞《题扇》乙之四:“其人有工临

  • 麟阁像

    源见“图像麒麟”。指麒麟阁内的功臣像。唐高適《信安王幕府》诗:“帝思麟阁像,臣献《栢梁篇》。”【词语麟阁像】   汉语大词典:麟阁像

  • 中肯綮

    同“中肯”。《元史.王都中传》:“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皆?眙不敢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