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原意谓以诈术欺人,今谓反复无常。养猕猴的老翁给猕猴分发橡子。说,早上发三个,晚上发四个。猕猴们都很不满。老翁见状,改口道,那么早上发四个,晚上发三个,猕猴们一下子变得十分高兴。

【出典】: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例句】:

列子·黄帝》:“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能鄙相笼,皆若此也。” 五代后晋·刘煦《旧唐书·皇甫镈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并列 ①耍花招欺骗人。现多比喻反复无常、变化多端。语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卢秀灿《桃花梦》:“你叔公向来痛恨~、偷鸡摸狗之类不讲道德的行为,我相信他是会同情支持你的,是会出面为你说话撑腰的。”②形容数目众多。 唐·崔仁《新罗国故两朝国师教谥朗空大师白月栖云之塔碑铭》:“来者如云,~。”△多用于说明不专一、变化无常方面。→朝秦暮楚 ↔一心一意。 也作“朝四暮三”、“暮四朝三”。


解释本指只变名目,不变实质来欺骗人。现多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jū,猕猴)公赋(xù,橡实),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并举了“朝三暮四”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说,养猴人给猴子分配橡果,说:“每位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所有的猴子都很气愤。养猴人又说:“既然这样,那么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于是所有的猴子都非常高兴。这个例子中,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变化,但猴子的喜怒却不同,这就是所谓的看似不同,实际齐一的“道”。

近义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反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例句

她这人总是朝三暮四,没有人喜欢她。


【词语朝三暮四】  成语:朝三暮四汉语词典:朝三暮四

猜你喜欢

  • 楚女报德

    《左传.定公四年》:“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吴国君臣以尊卑班次,分别居处楚王的宫室,并分别占有楚王及楚大夫的妻室,以辱楚之君臣)。……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楚子,楚昭王;雎,即今湖北沮水;云中,

  • 寄声

    托人转达话语.《汉书.赵广汉传》:“界上亭长寄声谢我。”【词语寄声】   汉语大词典:寄声

  • 辞小秩

    源见“不为五斗米折腰”。指辞官归隐。小秩,微薄的俸禄。唐韦应物《沣上西斋寄诸友》诗:“等陶辞小秩,效朱方负樵。”

  • 白驹远志

    源见“白驹空谷”。谓贤人乘白驹远去不仕。借指友人疏远于己。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虽则同域,邈其迥深。白驹远志,古人所箴。允矣君子,不遐厥心。既往既来,无密尔音。”

  • 徐娘半面

    源见“徐妃半面妆”。用以咏花。宋钱惟演《荷花》诗:“徐娘羞半面,楚女妒纤腰。”

  • 花黄忙举子

    源见“槐花黄,举子忙”。指士子忙于准备科举考试的季节。明袁宏道《华州公署古槐》诗:“若论花黄忙举子,已曾忙过九朝人。”

  • 爪子

    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载:唐贺知章告老还乡,临行,“涕泣辞上,上曰:‘何所欲?’知章曰:‘臣有男未有定名,幸陛下赐之,归为乡里荣。’上曰:‘……卿子必信顺之人也,宜名之曰“孚”。’知章再拜而受命。知章

  • 社燕秋鸿

    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鸿雁秋时来,春时去。以此比喻刚刚相见,立即又相分别。宋代苏轼《送陈睦知潭州》诗:“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并列 春社之日燕来,秋社之日去雁,则春社之日去,秋社之日来。

  • 桑门

    梵语‘‘沙门”异译,指僧侣和尚,《后汉书.楚王英传》:“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絜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唐李贤注:“伊蒲塞,即优婆塞也,中华翻为

  •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如果老百姓用度不够,国君又怎么会够呢? 这是古代儒家所宣扬的“国以民为本”的主张。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汉.王符《潜夫论.爱日》:“今民力不暇,谷何以生?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