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昭陵石马

昭陵石马

《天宝遗事》:“潼关之战,禄山将崔乾祐领白旗军左右驰突,又见黄旗军数百队,官军潜谓是贼,不敢逼之。须臾,见与乾祐斗,黄旗军不胜,退而又战者不一,俄不知所在。后昭陵(注:唐太宗陵墓)奏:是日灵宫前石人马汗流。”(引自《佩文韵府》卷七十四)又《钦定唐书.五行志》:“至德二载,昭陵石马汗出。”

据传闻记载,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潼关作战时,唐太宗陵寝地的石人石马曾帮助官军抗击叛军。后据看守昭陵的官员报告说,此日陵宫前的石人石马悉皆流汗。后因用为咏陵寝地石人石马显灵,抗敌助战的典故。

唐.李商隐《复京》诗:“虏骑胡兵一战催,万灵回手贺轩台。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此借以赞李晟战胜朱泚军不依靠各道兵马援助。


【典源】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阵之既败也,(崔) 乾祐领白旗引左右驰突往来,我军视之,状若神鬼,又见黄旗军数百队,军官潜谓是贼,不敢逼之。须臾,又见与乾祐斗,黄旗不胜,退而又战者不一,俄然不知所在。后昭陵奏: 是日灵宫石人马汗流。”

【今译】 唐玄宗时,安禄山起兵作乱,唐将哥舒翰与叛军崔乾祐部作战。崔乾祐领白旗左右奔驰来往,其势汹汹,忽然见到黄旗军几百队,与崔军作战,不能取胜,退而又战,一会儿又不见了。后来昭陵 (唐太宗墓) 官报告,当天墓前的石人石马流汗。即其显灵曾与叛军战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与叛军作战,维护王室。

【典形】 驰石马、石马、石马汗流、五陵石马、昭陵石马、石马在昭陵、石马汗如水、石马灵战。

【示例】

〔驰石马〕 清·黄遵宪《乌之珠歌》:“何如死殉待昭陵,风雨灵旗驰石马。”

〔石马〕 唐·杜甫《行次昭陵》:“玉衣晨自举、石马汗常趋。”

〔石马汗流〕 明·高启 《神弦曲》:“秋灯画壁重烟埃,石马汗流神下来。”

〔五陵石马〕 清·陈维崧《沁园春·题徐渭文》:“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

〔昭陵石马〕 唐·李商隐《复京》:“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


猜你喜欢

  • 东山妓

    《世说新语.识鉴》:“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南朝.梁.刘孝标注:“宋明帝《文章志》曰:‘安纵心事外,疏略常节,每畜女妓,携持游肆也。’”东晋.谢安游乐会

  • 智圆行方

    《文子.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后以“智圆行方”谓智虑周到通达,行为端正不苟。明张居正《襄毅杨公墓志铭》:“维公之德,智

  • 三足鼎

    《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曰:〕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后常因以“三足鼎”比喻三雄或三方对峙并立的势态。唐刘禹

  • 白足禅僧

    同“白足”。唐李商隐《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诗:“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词语白足禅僧】  成语:白足禅僧汉语大词典:白足禅僧

  • 卜凤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妫,音guī,陈国为虞舜之后裔,姓妫。姜,齐国

  • 乘车并乘马

    同“乘车戴笠”。清毛奇龄《依韵答徐生我刚见赠长句兼送其客益州》:“回思昔日锻柳下,曾誓乘车并乘马。”

  • 目如岩电

    同“眼如电”。清唐孙华《赠赵松一》诗:“辩如悬河注,目如岩电烂。”

  • 桑下

    源见“三宿恋”。喻指凡俗之心。金李俊民《宿海会寺》诗之一:“佛堂光未放,桑下唤难回。”

  • 一倡三叹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已。《乐府诗

  •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絿( ㄑㄧㄡˊ qiú ):急躁。敷:发布,推行。优优:和缓貌。禄:福。遒( ㄑㄧㄡˊ qiú ):聚集。 不竞争也不急躁,不强硬也不软弱,推行政令格外宽和,各种福禄都将集聚。 古人颂扬仁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