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持螯拍浮

持螯拍浮

同“持螯把酒”。清 毛莹《玉芙蓉.寿金伯维六秩》词:“雕龙手,持螯拍浮,拼得个拥红炉稳做醉乡侯。”


【典源】《艺文类聚》卷四十八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 (毕) 卓常谓人曰:‘右手持酒卮,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世说新语·任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矣。’”

【今译】 晋代毕卓字茂世,性嗜酒,他对人说:“能够得酒装几百斛船,四时美味放在船两头,右手拿酒杯,左手拿蟹螯,在酒池中拍浮,这一生也就可以打发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纵酒放情,沉湎不问世事。

【典形】 把蟹、把蟹螯、毕君拍浮、毕卓杯、持螯、持螯手、持霜螯、浮拍池中、酒中浮、拍浮、身世酒杯中、霜螯持、蟹螯杯、一生长拍浮、忆蟹螯、右手杯、左持蟹螯、拍浮酒池、酒船香、蟹螯左手持、霜螯左手持、左手持蟹螯、一杯持两螯、手持蟹螯。

【示例】

〔把蟹〕 宋·苏轼《和周正孺》:“书空渐觉新诗健,把蟹行看乐事全。”

〔把蟹螯〕 唐·李白 《送当涂赵少府赵长芦》:“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毕君拍浮〕 明·唐寅《进酒歌》:“又不见毕君拍浮在酒池,蟹螯酒杯两手持。”

〔毕卓杯〕 南朝陈·陈叔宝《独酌谣》:“聊奏孙登曲,仍斟毕卓杯。”

〔持螯〕 清·高炳《九日登东城》:“我愿满头常插菊,天生左手为持螯。”

〔持螯手〕 宋·方岳《满江红·九日冶城楼》:“江欲釂,谈天口。秋何负,持螯手。”

〔持霜螯〕 宋·陆游《神山歌》:“有口惟可饮醇醪,有手惟可持霜螯。”

〔浮拍池中〕 清·缪慧远《有感》“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酒中浮〕 宋·陈与义《蒙知府宠示秋日郡圃》:“尽排物外事,拼作酒中浮。”

〔拍浮〕 宋·辛弃疾《渔家傲·湖州幕官作舫室》:“自有拍浮千斛酿,从教日日蒲桃涨。”

〔身世酒杯中〕 宋·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作》:“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

〔霜螯持〕 清·黄景仁《上朱笥河先生》:“一身块然百不宜,两手只解霜螯持。”

〔蟹螯杯〕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

〔一生长拍浮〕 宋·苏轼《莫笑银杯小》:“万斛船中著美酒,与君一生长拍浮。”

〔右手杯〕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张晋英》:“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人间万事变灭,今古几池台。”

〔左持蟹螯〕 明·唐寅《江南四季歌》:“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


猜你喜欢

  • 月书

    同“月下书”。明 孙柚《琴心记.夜亡成都》:“止赖得一声瑶琴谱牒,便上了数行月书婚帖。”明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幸蓝桥玉杵先投,信月书赤绳难换。”【词语月书】   汉语大词典:月书

  • 饭颗嘲杜甫

    源见“饭颗山”。讥人作诗拘谨辛苦。金元好问《天涯山》诗:“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典源】《旧唐书·杜甫传》:“天宝末诗人,(杜) 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 留侯慕赤松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字子房,封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自信:“‘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

  • 躯干小

    《晋书.刘曜载记》:“(陈)安善于抚接,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及其死,陇上歌之曰:‘陇上壮志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䯅骢父马铁瑕(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汤十决无当前……

  • 公田之秫

    同“公田种秫”。唐王维《送郑王赴任新都序》:“杜陵解印,时卖故侯之瓜;彭泽无官,讵有公田之秫?”

  • 山阳会

    源见“竹林七贤”。借指故友聚会宴饮。唐李峤《酬杜五弟晴朝独坐见赠》诗:“未展山阳会,空留池上杯。”唐郎士元《送张南史》诗:“借问山阳会,如今有几人?”【词语山阳会】   汉语大词典:山阳会

  • 屠羊

    同“屠羊说”。南朝梁武帝《直石头》诗:“笼鸟易为思,屠羊无饰让。”唐颜真卿《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功成牢让,事轶屠羊。”【词语屠羊】   汉语大词典:屠羊

  • 岸谷之变

    源见“陵谷”。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清顾炎武《贞烈堂记》:“属当岸谷之变,门户衰微,无能光大其业。”【词语岸谷之变】  成语:岸谷之变汉语大词典:岸谷之变

  • 东市琴

    源见“广陵散”。感叹人事凋零,贤士被害。清顾炎武《送李生南归寄戴笠王锡阐二高士》诗:“惊闻东市琴,涕陨堂前筑。”

  • 衍数

    《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后因以“衍数”指五十。南朝 宋颜延之《大筮箴》:“时至运来,当在三五;功毕官成,几乎衍数。”【词语衍数】   汉语大词典: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