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魏世家》载:战国时,秦国大败魏、韩、赵三国军队,魏将段干子很害怕,建议魏厘王将南阳割给秦国,厘王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主张联合六国抗秦的合纵派首领苏秦的弟弟苏代坚决反对割地事秦。苏代对魏王说:“且夫以地事秦,譬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代话的意思是说,用割地来讨好秦国,从而保存魏国,就如同抱起干柴去灭火,柴没有烧完,火也不会熄灭。后用“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灭灾祸,反而使灾祸扩大。

汉书.董仲舒传》:“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见“负薪救火”。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挑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何异?”


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以错误的做法去消灭祸患,反而使祸患扩大。

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公元前276年,魏昭王去世,他的儿子安釐王即位。三年之内,秦国攻占了魏国八座城池。第四年,秦国又打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杀死十五万人。魏国将领段干请求再割让南阳,和秦讲和。安釐王自即位开始就一味妥协退让、割地求和,面对段干的请求,又准备同意。这时苏秦的弟弟苏代对安釐王说:“想得到印玺(升官)的是段干,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现今您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官印,让想得到官印的人掌管土地。这样,魏国的土地不丧失干净就不会完结。再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近义火上浇油

反义釜底抽薪

例句

民间的疾苦,和老爷们半点不相干,这方面他们不仅麻木不仁,反而抱薪救火,这种官僚统治的危害简直太深刻了。


【词语抱薪救火】  成语:抱薪救火汉语词典:抱薪救火

猜你喜欢

  • 兆三鳣

    源见“三鳣集”。指登公卿高位的吉兆。清毛奇龄《冯二宿荣迁补国子监博士》诗:“折角定教倾五鹿,画衣应早兆三鳣。”

  • 直捣黄龙

    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今番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捣:打击。黄龙:金朝都城,今吉林省农安县。指冲向敌人巢穴,彻底消灭敌人。后因以“直捣黄龙”

  • 掷地篇

    同“掷地文”。唐羊士谔《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虞部孟员外》诗之二:“兹夕披云望,还吟掷地篇。”

  • 黄雀知恩

    源见“黄雀报”。谓受人恩德,不忘报答。唐卢纶《九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诗:“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

  • 意马

    源见“心猿意马”。指散乱多变的意念和心思。唐黄滔《六丈金身碑》:“值斯佛之成,斯会之设,俱得放心猿于菩提树上,歇意马于清凉山中。”明冯梦龙《挂枝儿.天平》:“定盘星莫要生偏向,拿定你意马,对定你心肠。

  • 赤松意

    源见“留侯慕赤松”。指隐居避祸之意。唐张九龄《商洛山行怀古》诗:“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薜萝。”

  • 东山丝管

    同“东山丝竹”。清宋琬《金太傅斋中赏牡丹》诗:“东山丝管乐无涯,春色先临太傅家。”

  • 梁鸿五噫

    东汉隐士梁鸿,过京都洛阳,见宫殿巍峨,感叹耗费了巨大民力,因作《五噫之歌》。《后汉书.梁鸿传》:“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

  • 击角歌

    同“饭牛歌”。唐鲍溶《秋思》诗:“徒为击角歌,且惭雕剑字。”【词语击角歌】   汉语大词典:击角歌

  • 执烛游

    源见“秉烛夜游”。谓珍惜良辰美景,及时欢游行乐。隋辛德源《短歌行》:“忽念奔驹促,弥欣执烛游。”【词语执烛游】   汉语大词典:执烛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