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楚汉相争时,萧何曾向刘邦推荐韩信。韩信因汉王不重用自己,便逃离汉营。萧何连夜追回韩信,说服刘邦,拜为大将。后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与陈豨共同谋反。吕后乃与萧何谋,“诈令人从上所来(时刘邦亲自带兵讨伐陈豨),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欺骗)信曰:‘虽疾,疆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长乐宫悬钟之室)。”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载事同。

韩信的得志与被杀,都出自萧何一人之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因以比喻为人害人,成事败事都出自一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分宜好个王三老,成也萧何败也何。”


其他 比喻事情的成功失败都出于一个人。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元·无名氏《赚蒯通》1折:“这非是我~,做恁的反覆勾当。”△用于成败之因。也作“成也萧何败萧何”、“成败萧何”、“成也萧何败也何”。


出尔反尔、反复无常谓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个成语,一般人并不陌生。

宋·洪迈 《容斋随笔》记载: “信之为大将军,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韩信为大将军,得力于丞相萧何的力荐; 后来,吕后专权,萧何又帮助吕后设计杀害了韩信。此事传到宋代,便形成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表示事之成败皆缘于一人之变化、反复。

《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当初是萧何荐某为将,后来又是萧何设计,哄某人长乐宫害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某心上至今不平。”( 某,指韩信。此为韩信闹阴司之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亦作 “成也萧何败萧何”。《警世通言·王娇莺百年长恨》: “始终一幅香罗帕,成也萧何败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主要是对别人而言,也可就自身而言:“这非是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恁的反覆勾当。”( 《元曲选·无名氏 〈赚蒯通〉》)


【词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汉语词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猜你喜欢

  • 九疑泪竹

    源见“湘妃竹”。即斑竹。清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九疑泪竹娥皇庙,字字离骚屈 宋心。”

  • 长卿多病

    指司马相如称病不参与政务。后以此典喻文人称病家居,不慕做官。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因慕蔺相如为人,故更名相如。少时好读书,口吃而善著书,并可击剑、弹琴

  • 薄寒中人

    《楚辞.九辩》:“?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薄寒,轻寒。寒气虽轻,但身体衰病之人也常经受不起。后常喻人在衰落或患难中经受不住轻微打击。宋.苏轼《苏轼诗集》十七《九月黄楼作》诗:“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

  • 自相矛盾

    比喻言行不一或互相抵触。韩非子在批评儒家之徒称颂尧舜而其立论却自相矛盾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又夸自己的矛,我的矛锋利无比,

  • 绨袍垂爱

    战国时魏人范雎,曾被魏中大夫须贾谮之于魏相而遭毒打。后范雎化名张禄逃到秦国,作了秦相,准备出兵伐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化妆成仆人去试探须贾,须贾见他衣着破旧,取一绨袍相赠。范以其尚有故人之情,免其一死

  • 王尊叱驭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少年时父母亡故,由伯父抚养。伯父让他在沼泽里放羊,王尊利用牧羊间隙读书,能读懂史书。后来,王尊又师从郡文学官,研读《尚书》、《论语》,能粗略地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 书读三遍不忘

    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

  • 归宁

    女子出嫁后归省父母。宁:向父母问好。《诗.周南.葛覃》:“归宁父母。”毛传:“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尔。”《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又古时诸侯

  • 凝碧王维

    《新唐书.文艺中》:“王维字摩诘。……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喑。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维闻悲声,赋诗悼痛。”唐.王维《菩提

  • 马上续残梦

    骑在马上继续做着昨夜未完的梦。 形容旅人早行的辛苦。语出唐.刘驾《早行》:“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宋.苏轼《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