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

比喻名实不符或误此为彼,而弄错了对象。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主谓 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柳建伟《苍茫冬日》:“岁月流得记忆都断断续续的,就弄出了一些~。”△贬义。多用于发生错误判断方面。


解释冠:帽子。把姓张之人的帽子戴到姓李之人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出处明·钱希言《戏瑕》卷三:“张公帽儿李公戴。”

明代文人钱希言在其著述《戏瑕》卷三“张公吃酒李公醉”条下记载了这条成语的来源和演变。唐代武则天时,民间有“张公吃酒李公醉”的歌谣。张公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是武则天的宠臣,专权跋扈,朝廷百官无不害怕,甚至武则天的侄子也都争相巴结他们。武则天晚年,朝政也多由他们兄弟专擅。李公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张氏兄弟深得恩宠,花天酒地,李显当时作为太子只能装糊涂,才能保全自己的地位。所以老百姓就用此歌谣讽刺张氏兄弟受宠而李显装糊涂的荒唐现实。到宋代由此又演变出了“张公帽儿李公戴”以及“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等谚语,表示弄错了对象或事实。

例句

他把李白的《将进酒》说成是苏轼写的,真是张冠李戴。


【词语张冠李戴】  成语:张冠李戴汉语词典:张冠李戴

猜你喜欢

  • 折长补短

    取有余以补不足。《韩非子.初见秦》:“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宋 苏轼《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今者差役,岁费钱几何,及几年一次差役,皆可以折长补短,约见其数。”见“绝长补短”。《韩非子·初见秦》

  • 鱼腹藏刀

    《史记.刺客列传》:“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又:“〔公子光〕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后以“鱼腹藏刀”指暗

  • 王戎眼

    源见“岩下电”。指明亮有神的眼睛。借咏电。明徐渭《电》诗:“好作王戎眼,休烧李?须。”

  • 巫阳反魂

    《楚辞.招魏》:“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焉乃下招曰:‘魂兮归来!’”巫阳,古时神话传说中的巫师,他曾奉天帝之命招魂。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浦湜用其韵》诗:“帝

  • 及锋

    《史记.高祖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后因称乘有利时机,果断行动为及锋而试。

  • 子云辱

    源见“扬雄投阁”。借指无端获罪受辱。清吴伟业《毛子晋斋中读西台恸哭记》诗:“尚笑君房痴,宁甘子云辱。”

  • 观往知来

    考察既往的历史而能推知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列子.说符》:“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连动 认真研究、考查历史,就能推知未来。语出《列子·说符》:“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

  • 赋归欤

    《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后以“赋归欤”表示告归,辞官归里。唐储光羲《仲夏入园中东陂》诗:“此乡多隐逸,水陆见樵渔……且言重观国,当此赋归欤。”宋范成大《病起初见宾僚时上疏丐祠未

  • 桂薪

    源见“食玉炊桂”。指柴薪昂贵。清黄景仁《送冯鱼山庶常归钦州》诗:“去年移家至都下,佣书僦屋炊桂薪。”【词语桂薪】   汉语大词典:桂薪

  • 齐紫败素

    齐国因齐桓公喜欢紫色的衣服,因而价格猛涨,为帛的十倍,实际上是败素。《战国策.燕策一》:“臣闻智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者也。齐人紫败素也,而价十倍。”素:白缯。后因以“齐紫败素”比喻虚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