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尔虞我诈

尔虞我诈

或用作“此诈彼虞”、“尔诈我虞”。形容互相猜疑,互相欺骗,勾心斗角。公元前595年秋,楚庄王出兵伐宋,相持几个月,双方均疲惫不堪。为了迫使宋国求和,楚国军队在当地修房筑屋,并招回逃亡百姓耕田种地,以作久驻之状。宋国上下十分恐惧,派出大臣华元乘夜进入楚军营垒,突然冲进主将公子侧房中,向他说明宋国已经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爨”的地步。如果楚国退出三十里,则愿求和;如仍不退,则宁愿拼到底也不投降。”楚国得知这一情况,当即退军三十里,两国缔结了盟约。盟约中称:“我们两国互不欺诈,互相信任。”

【出典】:

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例句】:

唐·崔致远《谢诏示徐州事宜表》:“况是邻藩,岂谋侵扰,彼无此诈,此无彼虞。” 《毛泽东选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团结要是真正的团结,尔诈我虞是不行的。”


见“尔诈我虞”。刘卫华、张欣武《哈佛女孩刘亦婷》:“他们还谈到商场上的~,官场上的阿谀奉迎贪赃枉法。”


解释尔:你。虞、诈:欺诈。形容互不信任,互相欺骗。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春秋时期,楚王派遣大臣申舟出使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途经宋国,申舟出使时,楚王给他说不用向宋国借道。申舟说:“宋国是个糊涂的国家,如果不借道,我就一定会被杀掉。”楚王说:“如果你被杀,我就出兵灭了宋国。”于是申舟不借道而行,后来果然被宋国杀掉。

楚王于是发兵进攻宋国,围困了九个多月还没有攻下,楚王就想退兵。申舟的儿子说:“先父甘冒杀身之祸而不敢放弃您不借道的命令,现在君王您却放弃了自己以前的诺言。”楚王哑口无言,无计可施。这时楚王的车夫申叔出主意说:“在阵地上修建房屋,并让逃亡的人来这里种田,宋国就会认为我们要打持久战,就一定会屈服。”楚王听从了这一建议,宋国果然非常害怕。

于是宋国派遣勇士华元趁夜潜入楚军,直接跑到宰相子反的床边,对他说:“实话告诉你,我们城里已经断粮,大家交换儿子当粮吃,拿死人骨头当柴烧。尽管这样,我们也宁愿与国同亡,而不会接受屈辱的条约。假如你们现在退军三十里,我们将听从你们的命令。”子反害怕了,便同意撤退三十里然后结盟。宋楚结盟时在盟约中写道:“我不欺骗你,你也不要欺骗我。”

近义钩心斗角

反义肝胆相照

例句

邻里间要搞好团结,不能尔虞我诈。


【词语尔虞我诈】  成语:尔虞我诈汉语词典:尔虞我诈

猜你喜欢

  • 冤鸟

    同“冤禽”。唐罗隐《投湖南王大夫启》:“斯亦冤鸟尚思于衔石,愚公犹锐于移山。”【词语冤鸟】   汉语大词典:冤鸟

  • 林下风范

    同“林下风气”。《老残游记》八回:“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岂古人所谓有林下风范的,就是这样吗?”见“林下风气”。《老残游记》8回:“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 岂古人所谓有~的,就是这样吗?”【词语林下风范】

  • 叔夜弹琴

    源见“广陵散”。指音乐优美动听。唐张昌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叔夜弹琴歌《白雪》,孙登长啸韵清风。”

  • 燋尾

    源见“焦尾琴”。即焦尾。琴名。《宋书.乐志一》:“琴……相如曰燋尾,伯喈曰绿绮。事出傅玄《琴赋》。”【词语燋尾】   汉语大词典:燋尾

  • 河阳花满

    同“河阳一县花”。明张居正《留别新乡方大尹》诗:“官舍柳青萦去旆,河阳花满送啼莺。”

  • 贝萋

    《诗.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郑玄注:“喻谗人集作己过以成于罪,犹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锦文。”萋斐,花纹错杂貌;贝锦,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后以“贝萋”喻诬陷他人、罗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路经李树下,不要抬手扶帽子。意为避免易招惹嫌疑的言行。明.陆采《明珠记.抄没》:“深感将

  • 江总还家尚黑头

    黑头:黑头发。江总(519-594年)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梁时曾官武陵王府法曹参军。入陈,后主授以尚书令。后归隋为上开府。梁时侯景叛乱进犯京都(今江苏南京),江总奉

  • 蔡泽年寿

    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战国燕人蔡泽,请唐举相面,“唐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鼻如蝎虫),巨肩,魋颜(额头突出),蹙齃(紧皱眉头),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知唐举戏之,乃曰:‘

  • 黄金台骨

    源见“黄金台”、“千金市骨”。喻指良才。宋刘辰翁《金缕曲.送五峰归九江》词:“袖有玉龙提携去,满眼黄金台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