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

指为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亲属间的私情。公元前719年,卫桓公之弟州吁与卫大臣石碏之子石厚互相勾结,发动政变,杀死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国君。为了惩罚叛乱分子,石碏私下设计,表面上建议石厚陪州吁出访陈国,暗地却致书陈国国君陈桓公,说明他们篡位事实,请他们就势逮捕州吁和石厚。陈桓公依计而行,将二人逮捕。石碏又亲自派人将他们处死,而迎立公子晋即位,是为卫宣公。左丘明评论这一历史事件说,这真是典型的“大义灭亲”事件啊!

【出典】:

左传·隐公四年》:“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慕容垂载记》:“(垂谓姜让曰)何故暗于机运,不以邺见归也?大义灭亲,况于意气之顾!” 五代·刘煦《旧唐书·李建成传》:“周公圣人,岂忌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


其他 为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语出《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柳建伟《苍茫冬日·都市里的生产队》:“小娜有什么不好,~,屁股坐在我的板凳上。”△褒义。用于描写品性。→以义割恩铁面无私 利不亏义 ↔公报私仇 结党营私 瞒心昧己 徇情枉法


解释本指为了君臣大义而断绝父子之间的亲情。后泛指为维护正义而不顾亲属间的私情。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石(què),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春秋时期,卫庄公非常宠爱小儿子州吁,对他的错误一味纵容而不加制止。卫国的大夫石碏多次劝谏庄公,希望庄公能用道义教导州吁,但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关系密切,石碏劝说他也没有作用。

庄公死后,州吁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了王位,即为卫桓公。公元前717年春天,州吁在石厚的帮助下杀掉卫桓公,篡夺了王位。但州吁崇尚武力而内心残忍,不能安定自己的百姓,于是就让石厚向石碏请教巩固君位的办法。石碏说:“朝见周天子就可以取得合法的地位。”石厚说:“怎样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说:“现在陈国的陈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宠信,而陈、卫两国最近关系也颇和睦,如果你去见陈桓公,让他代为请求朝见的事,就一定可以达到目的。”于是石厚跟随州吁到了陈国。石碏暗中派人提前告诉陈桓公说:“卫国地盘狭小,老夫年纪大了,已经不能做什么事了。但这两个人确实杀死了我们的国君,请您趁此机会帮我们对付他们。”于是陈国人抓住了州吁和石厚,请卫国派人来处置。卫国派大臣去杀死了州吁,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就没有处死他。石碏知道后立即派自己的总管前往陈国,杀死了石厚。

当时道德高尚的人都赞叹说:“石碏真是一心忠于国家的大臣啊。他痛恨州吁,同时连及了自己的儿子石厚。为了君臣大义而断绝父子私情,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近义铁面无私

反义徇情枉法

例句

包公发现自己的侄子包勉贪赃枉法,就大义灭亲,依法对他处以死刑。


【词语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汉语词典:大义灭亲

猜你喜欢

  • 足履实地

    见“脚踏实地”。【词语足履实地】  成语:足履实地

  • 断鞅

    《左传.襄公十八年》:“齐侯驾,将走邮棠。大子与郭荣(大子,即太子光。郭荣,齐大夫)扣马,曰:‘师速而疾,略(谓夺取物资)也。将退矣,君何惧焉?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轻(轻,指轻举妄动),轻则失众。君必待之

  • 楚练

    《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孔颖达疏引贾逵曰:“被练,帛也。以帛缀甲,步卒服之。”又引马融曰:“被练,以练为甲里,帛指所服。”原指楚国步兵所穿的练袍,后泛指征衣。

  • 展转反侧

    见“辗转反侧”。【词语展转反侧】  成语:展转反侧

  • 卓氏琴

    源见“琴挑文君”。喻男女深情相爱。唐许浑《赠炼师》诗:“莫比班家扇,宁同卓氏琴?”

  • 肤如凝脂

    皮肤像凝结的脂膏一样。 形容皮肤白嫩。语出《诗,卫风.硕人》:“领如蝤蛴,肤如凝脂。”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八引《?梅花文》:“形若槁木,稜稜山泽之臞;肤如凝脂,凛凛雪霜之操。”《老残游记续集

  • 锦衣归

    同“衣锦还乡”。清顾炎武《班定侯投笔》诗:“封侯来万里,老见锦衣归。”

  • 燃煮豆萁

    同“燃萁煮豆”。宋王禹偁《谪居感事一百六十韵》:“竟举窥天管,争燃煮豆萁。”

  • 东山意

    《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东晋.谢安有一度曾隐居会稽东山,无出仕之心,有山水之意。后因用为咏隐居志向之典。唐.陈子昂《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诗:“

  • 席地幕青天

    同“席地幕天”。宋苏轼《浣溪沙》词:“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