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声名狼藉

声名狼藉

又作“声名扫地”。声名:名声。狼藉:杂乱不堪。指名誉很坏。尹壮图(?-1808年),字楚珍,昆明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授礼部主事(以文牍为主)。累升至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尹壮图向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又上奏说:地方上各总督、巡抚名誉很坏,地方官的作风和法纪都废弃松懈,我经过的地方,体验观察官员贤能或者不好,做买卖的人大多皱着额头出声叹气,各省的风尚习气,大致都是如此。

【出典】:

清史稿》卷322《尹壮图传》10800页:“壮图复奏:‘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cù醋,皱)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

【例句】: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33回:“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目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 梁启超《上粤督李傅相书》:“见幕府所征集者,类皆声名狼藉,千夫所指之人。”


主谓 声名,名声,名誉。狼藉,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消灭痕迹。指散乱不成样。引申为破败不可收拾。形容声名极坏的人。语本《史记·蒙恬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任光椿《戊戌喋血记》:“只有李鸿章送来的五千两银子,因他在中日战争中丧权辱国,~,国人公愤,所以给他退回去了,未曾接受。”△贬义。用于人物或组织名誉丧尽方面。→身败名裂 遗臭万年 ↔流芳千古声名藉甚。也作“声名狼籍”。


解释声名:名声。狼藉:乱七八糟,不可收拾的样子。形容行为不检点,名声极差。

出处史记·蒙恬列传》:“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

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死亡后,在赵高和李斯的谋划下,废除原定的继承人扶苏,而由胡亥继位。秦二世一上台,赵高就假借胡亥之手,命令公子扶苏,大将蒙恬、蒙毅兄弟自尽。蒙氏兄弟不相信,请求申诉。胡亥派人对蒙毅说:“先主始皇帝想确立太子,你却加以非难,以至于罪过牵连到你的宗族。朕不忍心,仅赐你一人自杀,也是很幸运的事了。你应当考虑一下。”蒙毅说:“我跟随先主多年,非常了解先主的心思。先主选立太子,我哪里进谏过什么话?希望你们认真调查,让我死于实情。过去秦穆公杀死三位良臣给他殉葬,百里奚无罪却强加给他罪名,所以秦穆公的谥号是‘缪’。昭襄王杀了白起,楚平王杀了伍奢,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四位君主,都犯了大过失,天下都非议他们,认为他们不够贤明,因此在各国名声极差。希望你们以此为鉴,认真审查。”蒙氏兄弟都据理力争,使者虽然知道其中的隐情,但在胡亥的命令下,最终还是将其杀死。

近义臭名昭著

反义德高望重

例句

他因为剽窃别人的学术成果而弄得声名狼藉。


【词语声名狼藉】  成语:声名狼藉汉语词典:声名狼藉

猜你喜欢

  • 玉门生入

    源见“玉关人老”。指将帅从边地返回。清 王泽弘《送陈心简之辽东》诗:“才道玉门生入稳,谁知铁岭放归难?”

  •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箫韶:虞舜时乐曲名。九成:九章。仪:匹,对。 箫韶之乐,奏到九章,凤凰来舞,成对成双。 极言音乐和美,带来祥瑞。语出《书.益稷》:“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夫礼乐者,治

  • 束箭不折

    《魏书.吐谷浑传》:“阿豺兼并羌氏,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会暴病,临死召诸子弟告之曰:‘先公车骑(指树洛干,阿豺的兄长,自号车骑将军,死后,其弟阿豺被立为国君)舍其子虔以大业属吾,吾岂敢忘先公之举

  • 语出月胁

    唐皇甫湜《〈顾况集〉序》:“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后以“语出月胁”谓出语惊人,非同寻常。宋苏轼《轼近以月石砚屏献子功中书谨和子功诗并求纯父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谓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预”。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八:“‘凡事预则

  • 涅而不缁

    《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lín损伤);不曰白乎,涅(niè染也)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对子路说:“对,我曾经说过君子人不去坏人那里。但不是说坚

  • 带经

    同“带经锄”。唐钱起《南溪春耕》诗:“日长农有暇,悔不带经来。”

  • 辟四门聪

    《尚书.虞书.舜典》:“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旧题汉.孔安国传:“开辟四方之门未开者,广致众贤。”“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雍塞。”帝舜曾开辟四门,接待四方贤士之上访,以广视听

  • 服食

    服食丹药,道家修养法。秦汉时方士多以吞服丹汞可以求仙或长生,是一种荒诞的说法。《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词语服食】   汉语大词典:服食

  • 委桑饿人

    《吕氏春秋.报更》:“昔赵宣孟将上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蠲而铺之,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