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原作“于乎哀哉”,为伤痛之辞。旧时祭文中常用以对死者的悲悼。后亦借以指死亡或事情完结,含有诙谐或讽刺的意味。《诗经》里有首讽刺周幽王的诗,诗人看到国势衰败,回忆西周初年的鼎盛局面时说,从前祖先受天命,有召公这样的好臣子,一日开疆一百里,如今呀,一天失去一百里。伤心啊!今天的人啊,不尊重旧有的老臣。

【出典】:

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例句】: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鲁哀公诔孔丘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 鲁迅《集外集·选本》:“不过这类的辩论,照例是不会有结果的。……往复几回之后,而问题于是呜呼哀哉了。”


并列 呜呼,文言叹词。哉,文言语气词。泛指悲哀。语出《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 维今文人,不尚有旧。”后来常用于对死者表示哀悼。多用于祭文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逢时不祥!”现在多用于幽默口吻,表示坏人死了或事情完结。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好几回检查身体,没有死症,不至于~是明明白白的。”△多用于表示悲哀方面。也作“於乎哀哉”。


解释本为表示对死者哀悼的悲痛之辞。现多用来表示死亡或事情完结,有时含诙谐或讽刺意味。

出处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之一,早年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但不为当时的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专心编修《诗》《书》《礼》《乐》《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十一日,孔子死了。鲁哀公致悼词说:“上天不善,不肯留下他这样一位国老,让他捍卫我居于王位,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疾。哎哟!真是悲哀啊!仲尼先生啊,你这样一走,我就失去了约束提高自己的榜样。”

近义一命呜呼

例句

秦邦业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得老病发了,三五日,便呜呼哀哉了。


【词语呜呼哀哉】  成语:呜呼哀哉汉语词典:呜呼哀哉

猜你喜欢

  • 萁燃豆泣

    同“萁豆相煎”。吴恭亨《诸将》诗之四:“萁燃豆泣相煎急,按剑都忘人在旁。”

  • 思而不贰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思而不贰,怨而不言。”谓思文王、武王之德,无贰心。

  • 要离杀庆忌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要离即进曰:‘大王患庆忌乎?臣能杀之。’……要离乃诈得罪,出奔,吴王乃取其妻子焚弃于市,要离乃奔诸侯……如卫,求见庆忌,见曰:‘阖闾无道’,王子所知,今戳吾妻

  • 八千子弟

    《史记.项羽本纪》:“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

  • 濠梁之气

    源见“濠梁观鱼”。指托情于物、玄言巧辩的风裁气概。《梁书.王规传》:“规文辩纵横,才学优赡,跌宕之情弥远,濠梁之气特多。”

  • 字不灭

    源见“三岁字”。喻指情谊深挚。唐顾况《赠别崔十三长官》诗:“相识三十年,致书字不灭。”

  • 弓影杯蛇

    同“杯弓蛇影”。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知沧浪亭畔素有溺鬼……不禁毛骨皆栗,急闭窗,携酒归房,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见“杯弓蛇影”。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

  • 轵道之灾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公元前二〇六年刘邦大破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坐着白马拉的素车,捧着皇

  • 什袭收藏

    同“什袭珍藏”。清赵翼《秦良玉锦袍歌》:“盥手开缄时一恸,什袭收藏付后人。”

  • 出震

    《易.说卦》:“帝出乎震。”八卦中震卦位应东方,谓帝出万物于震。后因以“出震”指帝王登基。南朝 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伏惟陛下出震等于勋 华,鸣谦同于旦 奭。握图秉钺,将在御天;玉胜珠衡,先彰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