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

辕,车前驾马的车杠;辙,车轮在路上走过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而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后也用作表达背道而驰的意思。战国后期,魏王想攻打邯郸,魏臣季梁于外出途中得知此事,半路上便赶了回来。蓬头垢面也顾不得整理,便去见魏王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见到一个人驾车北行。告诉我他要到楚国去。我说,你到楚国,为什么却向北走?他说,我的马好。我说,你的马虽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他又说,我的旅费充足。我说,旅费充足,但路却错了啊。他又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高。我说,这些条件越好,只能会离楚国越远。现在大王您要成就霸业,言行应当为天下人信服。如果倚仗国力强大,兵卒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来扩充疆土,抬高声望,只能离统一天下的目标越来越远,就好象那个人要去楚国但却向北走一样。

【出典】: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主,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例句】:

东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


并列 辕,车前驾牲口的长木。辙,车轮辗过的痕迹,指道路。本要向南走,车子却向北行驶。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背道而驰。张贤华《欲海沉浮》:“赵海生又一次发现两位主要领导,在重大问题上~,细究缘由,隐约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之外,更多的似乎还是深藏于工作分歧背后的恩恩怨怨,甚至还有个人权力与意气之争。”△贬义。批评根本方向错误的用语。→适得其反 ↔异途同归。也作“北辕南辙”、“北辙南辕”、“北辕适越”、“北辕适粤”、“北辕适楚”。


【典源】《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 (太) 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译】 战国时季梁对魏王说:“我今来见大王,在太行山遇见一人,正驾车向北走,他告诉我:‘我要到南方楚国去。’我说:‘你去楚国,为什么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好,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盘费足。’我说:‘盘费虽然足,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驾车人技术高。’这几方面越好,只能离楚国越远。”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行动与目的相反,不会达到目的。

【典形】 北辕失、北辙南辕、背南辕、南辕、适燕当北辕、之楚北首、北辙。

【示例】

〔北辕失〕 唐·韦嗣立《偶游龙门北溪》:“还悟北辕失,方永南涧田。”

〔北辙南辕〕 清·洪升《长生殿》:“枉了上下俄延,都做了北辙南辕。”

〔背南辕〕 金 · 元好问 《哀武子告》:“生气曾思作九原,迷涂争得背南辕。”

〔南辕〕 清·王夫之《和白沙》之二:“适燕而南辕,终身无返迹。”

〔适燕当北辕〕 宋·陆游《杂感十首》之六:“适燕当北辕,调瑟当解弦。”


【词语南辕北辙】  成语:南辕北辙汉语词典:南辕北辙

猜你喜欢

  • 醉倒山公

    源见“山公醉酒”。形容醉酒。宋辛弃疾《乌夜啼.山行约范廓之不至》词:“江头醉倒山公,月明中。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词语醉倒山公】  成语:醉倒山公汉语大词典:醉倒山公

  • 青门绿玉房

    同“青门瓜”。因瓜翠色如玉,故称。明瞿佑《红瓤瓜》诗:“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词语青门绿玉房】   汉语大词典:青门绿玉房

  • 鼎鼐和

    同“鼎鼐调和”。唐权德舆《故司徒兼侍中赠太傅北平王挽词》:“授律勋庸盛,居中鼎鼐和。”【词语鼎鼐和】   汉语大词典:鼎鼐和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才安乐。 表示对国家忧患、人民疾苦的关心。 常用以形容伟大政治家的抱负和胸怀。语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

  • 宣麻

    《新唐书.百官志一》:“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后遂以“宣麻”为诏拜将相之称。宋张元幹《醉花阴》词:“春殿听宣麻,争喜登庸,何似今番喜?

  • 文园渴

    同“文园病”。明李东阳《走笔次成国病中见寄韵》:“嗟予亦抱文园渴,漫倚高歌到夕阳。”【词语文园渴】   汉语大词典:文园渴

  • 潘生秋思

    源见“潘安秋兴”。指悲秋的情怀。唐武元衡《秋怀奉寄朱补阙》诗:“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 茹毛饮血

    上古之人不知烹调,连毛带血生食鸟兽。茹:吃。《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并列 茹,吃。连毛带血生吃。比喻生

  • 尖头奴

    《北史.古弼传》:“太武(北魏太武帝拓拔珪)大阅将校于河西,弼留守,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太武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古弼头尖,故太武帝斥他为尖头奴。时人因其头尖,又“弼”与“笔”谐

  • 荆山待价

    源见“和氏之璧”。谓怀才待遇。宋刘筠《许洞归吴中》诗:“荆山待价何忧晚,龟手犹期裂地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