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半部论语

半部论语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盖亦少陵之说也。太宗(赵匡义)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普之相业,固未能无愧于《论语》;而其言,则天下之至言也。”

宋史.赵普传》亦有赵普死后,家人在他的书箱中看到有《论语》二十篇的记载。

“半部论语”是宣扬儒术的典型说法,故后常以此用为推崇孔孟之道的典故。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见“半部论语治天下”。严复《救亡决论》:“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 又何难哉!”


【典源】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今译】 宋代赵普再任宰相,有人说他为山东人,只读过《论语》一部书。太宗 (赵匡义) 曾以此问他,赵普回答说:“我平生所学,实在没有超出《论语》。从前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赵匡胤) 定天下,现欲以另半部《论语》辅佐陛下建立太平盛世。”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以学识辅佐君王。

【典形】半部、半部佐君王、鲁论半部。

【示例】

〔半部〕 明·汤显祖《牡丹亭》:“自占了江山,猛起宫殿,半部上山河不见。”

〔半部佐君王〕 清·钱谦益《龚孝升求赠塾师》之一:“何似东村赵学究,只将半部佐君王。”

〔鲁论半部〕清·杨潮观《开金榜朱衣点头》:“想鲁论半部大勋贤,岂少当年文献。”


【词语半部论语】  成语:半部论语汉语词典:半部论语

猜你喜欢

  • 喙长三尺

    《庄子.徐无鬼》:“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孙叔敖执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仁人乎!无此言已。’曰:‘立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

  • 碧云

    南朝 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别怨〉》:“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后以“碧云”喻远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唐韦应物《寄皎然上人》诗:“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馀。”宋柳永《倾杯》词:“最苦碧云信断,仙乡

  • 夷门感恩

    源见“侯嬴抱关”。泛指感激之情。唐薛涛《送卢员外》诗:“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 尸谏

    《韩诗外传》卷七:“昔者卫大夫史鱼(一作子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屑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屑,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子以父言闻。君造然

  • 姜楚公画鹰

    《历代名画记》卷九:“姜皎,上邦人。善画鹰鸟。玄宗在藩时为尚衣奉御。即位,累官至太常卿,封楚国公。”《嘉庆四川通志》卷二十《舆地志.山川》十一:“绵州直隶州:无功滩,在城南。明皇入蜀,从官太常卿姜皎画

  • 知足不殆

    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词语知足不殆】  成语:知足不殆汉语大词典:知足不殆

  • 摩顶放踵

    《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赵岐注:“摩突其顶,下至于踵。以利天下,己乐为之。”摩:磨。放:至,到。从头顶至脚跟都摩伤。意谓墨子为推行兼爱,损伤身体,亦所不顾。后因以“摩顶放

  • 霜女

    同“青女”。宋张先《南乡子.送客过馀溪听天隐二玉鼓胡琴》词:“百卉已随霜女妒,东君,暗折双花借小春。”【词语霜女】   汉语大词典:霜女

  • 麦城赋

    源见“王粲登楼”。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沮水又南径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后以“麦城赋”指羁旅异乡而怀念故土之作。唐罗隐《寄京阙陆郎中昆仲》诗:“争奈乱

  • 残兵鹤唳

    源见“风声鹤唳”。形容败兵惊惧奔逃。唐刘禹锡《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诗:“千里追戎首,三军许勇名。残兵疑鹤唳,空垒辨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