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烛赋诗

刻烛赋诗

南史.王僧孺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刻烛赋诗,打钵立韵,是比赛迅速成诗的办法。后常以“刻烛成诗”或“刻烛求篇”,比喻诗才敏捷,下笔成章。

清.吴伟业《西泠闺咏》诗之二:“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见《梅村家藏藁》五)


见“刻烛为诗”。《南史》卷22:“转黄门侍郎,每预朝宴,~,文不加点,帝深赏叹。”


【典源】《南史·王僧孺传》:“萧文琰,兰陵人。丘令楷,吴兴人。江洪,济阳人。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今译】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礼贤好士,有很多文学之士聚集在他的门下,他曾与学士们夜间饮宴,作诗时在蜡烛上刻上记号,作四韵诗刻一寸,以此为时间标准。文士萧文琰说:“烧一寸烛作四韵诗,有什么难的!”于是与别人以敲击铜钵为标准作诗,等铜钵的响声停了诗就作出。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文思敏捷; 也形容文人集会赋诗。

【典形】 击钵、击钵催、刻烛、刻烛分笺、刻烛赋、刻烛赋诗、叩钵、诗成刻烛、吟烛、雕章刻烛、刻官烛、吟刻烛、分题击钵、分笺刻烛。

【示例】

〔击钵〕 清·唐孙华《钱瞿亭舍人挽诗》:“新诗击钵就,邀我与细论。”

〔击钵催〕 宋·陈师道《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

〔刻烛〕 唐·刘禹锡《会昌春连宴即事》:“掷卢夸使气,刻烛斗成篇。”

〔刻烛分笺〕清·顾彩《桃花扇序》:“一时刻烛分笺,叠鼓竞吹,觉浩浩落落,如午夜之联诗。”

〔刻烛赋诗〕 宋·陆游《冬暖颇有春意追忆成都昔游》:“刻烛赋诗空入梦,倾家酿酒不供愁。”

〔叩钵〕 明 ·高启 《答衍师见赠》:“篇成出叩钵,锋疾惊楚僄。”

〔诗成刻烛〕 清·钱谦益《仲春十日自和合欢诗》之四:“诗成刻烛论佳句,歌罢穿花度好音。”

〔吟烛〕 宋·刘筠《夜宴》:“吟烛唯忧尽,杯筹岂易防。”


【词语刻烛赋诗】   汉语词典:刻烛赋诗

猜你喜欢

  • 绿林豪士

    同“绿林豪客”。陶成章《浙案纪略》上卷四章二节:“其同乡许振鹏……去之宁波,由王金发介绍,因得入大岚山,连结绿林豪士。”见“绿林好汉”。[例]他从小不爱读书,却爱使枪弄棒,专一结交~。【词语绿林豪士】

  • 安期术

    42` 源见“安期遗舄”。指修道成仙之术。南朝 宋谢灵运《登江山孤屿》诗:“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词语安期术】   汉语大词典:安期术

  • 心所谓危

    心中的危机感。常指人们内心深处的活动。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章炳麟《与上海国民党函》:“某等原其覆败,亦有自招,

  • 据床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郦食其初谒汉王刘邦时,刘邦正“倨床使两女子洗足”,态度轻慢。后因以“据床”谓轻慢而疏于礼节。明张凤翼《红拂记.隐贤依拊》:“情笃神交,礼隆倾盖;义合倒屣,罪切据床。”【词语据

  • 娲皇补

    同“女娲补天”。宋邹浩《次韵崔光先见简作诗催春色》:“族寒官冷自离奇,安能仰赞娲皇补。”

  • 盐辎

    同“太行盐车”。辎,古代的一种车。宋苏轼《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均为人所劳,何必陋盐辎!”【词语盐辎】   汉语大词典:盐辎

  • 胯下行

    源见“胯下之辱”。指忍辱。元黄溍《效古》诗之二:“淮阴初寄食,曲腰胯下行。”

  •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同“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水浒传》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词语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成语: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汉语大词典: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四立壁

    同“四壁空”。宋黄庭坚《次韵师厚答马著作》:“家虽四立壁,仕要三无愠。”

  • 为尊者讳

    原指封建社会史家记载历史的一种笔法,即在涉及统治者的一些丑恶行径时有意加以隐瞒。今则泛指不敢揭发掌权者所干的坏事。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其子公子般即位。鲁庄公庶兄公子庆父随即杀掉了公子般,而拥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