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烛赋诗

刻烛赋诗

南史.王僧孺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刻烛赋诗,打钵立韵,是比赛迅速成诗的办法。后常以“刻烛成诗”或“刻烛求篇”,比喻诗才敏捷,下笔成章。

清.吴伟业《西泠闺咏》诗之二:“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见《梅村家藏藁》五)


见“刻烛为诗”。《南史》卷22:“转黄门侍郎,每预朝宴,~,文不加点,帝深赏叹。”


【典源】《南史·王僧孺传》:“萧文琰,兰陵人。丘令楷,吴兴人。江洪,济阳人。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今译】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礼贤好士,有很多文学之士聚集在他的门下,他曾与学士们夜间饮宴,作诗时在蜡烛上刻上记号,作四韵诗刻一寸,以此为时间标准。文士萧文琰说:“烧一寸烛作四韵诗,有什么难的!”于是与别人以敲击铜钵为标准作诗,等铜钵的响声停了诗就作出。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文思敏捷; 也形容文人集会赋诗。

【典形】 击钵、击钵催、刻烛、刻烛分笺、刻烛赋、刻烛赋诗、叩钵、诗成刻烛、吟烛、雕章刻烛、刻官烛、吟刻烛、分题击钵、分笺刻烛。

【示例】

〔击钵〕 清·唐孙华《钱瞿亭舍人挽诗》:“新诗击钵就,邀我与细论。”

〔击钵催〕 宋·陈师道《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

〔刻烛〕 唐·刘禹锡《会昌春连宴即事》:“掷卢夸使气,刻烛斗成篇。”

〔刻烛分笺〕清·顾彩《桃花扇序》:“一时刻烛分笺,叠鼓竞吹,觉浩浩落落,如午夜之联诗。”

〔刻烛赋诗〕 宋·陆游《冬暖颇有春意追忆成都昔游》:“刻烛赋诗空入梦,倾家酿酒不供愁。”

〔叩钵〕 明 ·高启 《答衍师见赠》:“篇成出叩钵,锋疾惊楚僄。”

〔诗成刻烛〕 清·钱谦益《仲春十日自和合欢诗》之四:“诗成刻烛论佳句,歌罢穿花度好音。”

〔吟烛〕 宋·刘筠《夜宴》:“吟烛唯忧尽,杯筹岂易防。”


【词语刻烛赋诗】   汉语词典:刻烛赋诗

猜你喜欢

  • 宿舂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本指隔夜舂米备粮,后因以“宿舂”指少量的粮食。《周书.韦孝宽传》:“常以边外之军,引其腹心之众。我无宿舂之费,彼有奔

  • 卜隐青门

    源见“东陵瓜”。谓择地归隐。宋张炎《蝶恋花.邵平种瓜》词:“卜隐青门真得趣。蕙帐空闲,鹤怨来何暮?”

  • 及门

    《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 蔡者,皆不及门也。’”本谓现时不在门下,后以“及门”指受业弟子。《元史.许谦传》:“及门之士著录者千余人。”清刘大櫆《翰林编修李公墓志铭》:“而张公于及门中独爱重公

  • 博闻强记

    同“博闻强识”。《韩诗外传》卷八:“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曹禺《沉痛的悼念》:“他博闻强记,文采洋溢。”见“博闻强志”。《史记·孟子荀卿传》:“淳

  • 我生不辰

    辰:时。 我出生后没遇上好的世道。 慨叹生不逢时。语出《诗.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晋.葛洪《抱朴子.吴失》:“我生不辰,弗先弗后,见将吴土之化为晋域,南民之变成北隶也。”《梁书.敬

  • 讹寝

    《诗.小雅.无羊》:“或寝或讹。”毛传:“讹,动也。”后以“讹寝”谓或动或卧。唐韩愈《征蜀联句》:“休输任讹寝,报力厚麸秳。”钱仲联集释引孙汝听曰:“讹,动也。言转输已罢,归马放牛,任其讹寝而已。”【

  • 相如无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资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客游梁,……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汉.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博学能文,善长辞赋。汉景帝不好辞赋,因病免官,

  • 瓦合之卒

    士兵如破瓦之相合,虽合然而不齐。犹如说乌合之众。《汉书.郦食其传》:“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偏正 瓦合,碎瓦相拼合。卒,士兵。像破碎的瓦片凑合在一起一样的士兵。比喻没有组织纪律、没有战斗

  • 不书名

    《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汉宣帝朝,有功名臣都画像书名于麒麟阁上,惟对霍光格外尊重只书其官

  • 陆绩怀

    同“陆绩怀橘”。五代齐己《谢橘洲人寄橘》诗:“洪崖遣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