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识一丁

不识一丁

旧唐书.张宏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窦平《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后因以谓不识字或学识极浅陋。明焦竑《焦氏笔乘.不识一丁》:“苻坚宴群臣赋诗,姜平子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坚怪问之,平子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坚悦,擢上第。夫庄子云:丁字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坚与平子,正不识一丁者。”明胡应麟《诗薮.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述宾 一个字也不认识。语本《新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洪容《齐俗考》:“今文多用~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用于描写人文化低,不会识字。→不识之无


【典源】 《旧唐书·张弘靖传》:“又(韦) 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洪迈《客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

【今译】唐代张弘靖部下韦雍等指责吏卒,多冠以“反虏”罪名,对士卒说:“如今天下太平,你们会挽硬弓射箭,不如读书识几个字。”或说“一丁字”乃“一个字”形近之误。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一字不识,胸无点墨。

【典形】 不若一丁字、不识一丁、丁字不识、空腹无丁字、莫识一丁字、挽弓笑识丁。

【示例】

〔不若一丁字〕 清·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之四:“武门两石弓,不若一丁字。”

〔不识一丁〕 清·归庄《读书》:“一朝失身败名节,却似不曾识一丁。”

〔丁字不识〕 宋·陆游《书生叹》:“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 丁字不识称农夫。”

〔空腹无丁字〕 宋·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莫羞空腹无丁字,且免秋阳晒杀人。”


【词语不识一丁】  成语:不识一丁汉语词典:不识一丁

猜你喜欢

  • 研桑

    《文选.班固〈答宾戏〉》:“和 鹊发精于针石,研 桑心计于无垠。”李善注:“《史记》曰:‘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韦昭曰:‘研,范蠡之师计然之名也。’《汉书》曰:‘桑弘羊雒阳贾人子,以心

  • 鲁日

    源见“挥戈回日”。指太阳。南朝 梁刘孝威《塘上行苦辛篇》:“秦云犹变色,鲁日尚回轮。”【词语鲁日】   汉语大词典:鲁日

  • 空谷足音

    《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成玄英疏:“忽闻他人行声,犹自欣悦。”后因以“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音信或言论。明宋濂《送戴原礼还浦阳序》:“后世官寖失职,故于其术每择之不精,

  • 芥蒂

    细小的梗塞物。本作“蒂芥”。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云梦,古之大泽。后用“芥蒂”比喻积塞在心里的嫌隙,使人不快。宋代苏轼《送路都曹》诗:“恨无乖崔老,一洗芥蒂胸。

  • 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初夏开花。种子可入药。常用以比喻少女。梢头:植物枝条的末端。 像早春二月的豆蔻枝梢。 形容女子的美丽姿容。语出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宋.陈

  • 辞汉泪

    同“辞汉金仙”。清钱谦益《再次茂之他字韵》:“李贺漫歌辞汉泪,不知铅水已成河。”

  • 道安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五:“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叹。”“安

  • 朋字未正

    参见:刘晏正字

  • 萁豆煎

    同“萁豆相煎”。陈毅《寄友诗》:“瓜蔓抄来百姓苦,萁豆煎时外寇肥。”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意思是说老百姓连死都不怕,怎么可以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老子说,人民不怕死,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人们果真怕死,对于那些捣乱的人,我就把他们抓来杀掉。【出典】:《老子》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